日期:2025-09-20 05:46:31
日期:2025-09-20 05:46:31
《至真要大论》和《六微旨大论》二篇的内容十分丰富,是五运六气学说的关键章节,其中的“标本中气”之说更是成为后世六经病气化诠释的理论基础。
本号已经从五运六气角度对伤寒六经的顺序和病机特点进行了解析(参考文章:《伤寒论》六经顺序的五运六气诠释),有同道指出,从标本中气角度诠释六经有很大优势,我答曰,三阴三阳从标、从本、从中的原理是十分有趣的问题,值得单独撰文探讨。
先直述本人基本观点,标本中气学说有重要价值,但并非伤寒六经诠释之充足依据。
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是在讨论三阴三阳的空间分布规律时提出,此空间分布是指在“盖天说(天圆地方)”模型中的宏观分布,原文如下:
“岐伯曰:上下有位,左右有纪。故少阳之右,阳明治之;阳明之右,太阳治之;太阳之右,厥阴治之;厥阴之右,少阴治之;少阴之右,太阴治之;太阴之右,少阳治之。此所谓气之标,盖南面而待也。故曰:因天之序,盛衰之时,移光定位,正立而待之,此之谓也。少阳之上,火气治之,中见厥阴。阳明之上,燥气治之,中见太阴。太阳之上,寒气治之,中见少阴。 厥阴之上,风气治之,中见少阳。少阴之上,热气治之,中见太阳。太阴之上,湿气治之,中见阳明。所谓本也,本之下中之见也,见之下气之标也。本标不同,气应异象。”
《至真要大论》又进一步表述:“气有从本者,有从标本者,有不从标本者也……少阳太阴从本,少阴太阳从本从标,阳明厥阴不从标本,从乎中也。故从本者化生于本,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,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。”
简单解释一下,假设我们面向南方站立,正南方的六气属性即是少阳,其右侧(西南方)的第一站为阳明,随后依次是西北方太阳、北方厥阴、东北方少阴、东南方太阴,太阴之右又回到南方少阳,成一闭环。
为何《六微旨大论》三阴三阳的空间分布规律按照客气顺序而非主气顺序呢?因为主气顺序即春夏秋冬交替,以一年为周期,是同一空间方位阴阳比例的时间变化,本身不体现不同方位的整体差异。
“天之序,盛衰之时”是六气的时间变化规律,“移光定位”是指由时间变化规律导致的空间分布差异,本质是各方位的阴阳比例差异。
讨论六气的空间分布,必须同时考虑“天气”和“地气”,因为气候、物候乃至人体的生长衰老都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结果,即“天地合气,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”。
上述闭环的六个节点以最下层属性命名,其最上方有“火气治之”、“燥气治之”、“寒气治之”、“风气治之”、“热气治之”、“湿气治之”,与相应三阴三阳方位一一对应。
关键在于,最上层的六气加临时,必定会导致其下方产生负反馈,以平衡性上层之气的作用,这就是“中见”之气,后世简称为中气。中气的来源实际上是地气,例如上层为寒气加临,其下则以热气“报复”之,故寒气之下反而将呈现少阳君火之气,而此热气只能来源于地之散热增加(阳气上升)。
中气的空间分布也有固定规律,即“少阳之上,中见厥阴;阳明之上,中见太阴;太阳之上,中见少阴;厥阴之上,中见少阳;少阴之上,中见太阳;太阴之上,中见阳明”。
再次强调,所谓中气,皆为上层之气(本气)的“复气”。中气的产生,都是本气在上加临后,地球通过释放或吸收阳气(热量)来平衡本气,以免该方位的本气过亢而为害。
地球释放或吸收阳气后,必然会导致地面阳气之量的变化,从而形成了不同空间方位地气的差异。由此可见,中气是对本气的报复之气,而所谓标气,是地面由于报复本气,释放或吸收阳气后形成的状态。
《至真要大论》花了大量篇幅阐述六气胜复之理,其曰:“初气终三气,天气主之,胜之常也;四气尽终气,地气主之,复之常也。有胜则复,无胜则否……胜至而复,无常数也,衰乃止耳。复已而胜,不复则害,此伤生也。”
胜复之理,即反馈与负反馈之理,堪为中气形成的核心原理。
上层寒气加临,地面将释放阳气进行“报复”,从而在中层区域聚成热气,该区域的状态相对于其它方位的中层为少阴君火,故中气为少阴。同时,地面由于损失了较多阳气,必定过于寒,又形成太阳寒水的状态,与最上层的寒气加临一致。此时上、下层寒势均强盛,中气君火产生的影响有限,故曰太阳从本从标。
上层热气(君火)加临,地面将吸收阳气,同时,地面向中层的散热必定大为减少,散热减少属“报复”现象,理论上导致中层太阳寒水状态,但由于上下层热势均强,中层起到的作用更有限,中气太阳寒水有名无实,故曰少阴从本从标。
上层火气(相火)加临,地面一方面吸收阳气,另一方面散热减少,相火的阳气之量低于君火,故其引发的地面散热减少程度不如君火加临时,故理论上中层的寒势低于太阳寒水状态,为厥阴风木状态。此时地面损失阳气低于寒气加临时,高于热气加临时,加之相火本身热势较弱,故地面阳气吸收<地面散热,下层虽名少阳,但不宜以火气称之,故曰少阳从本,以上层之气为准。
上层湿气加临,情况与相火加临类似,这是因为太阴湿土(在四时中主长夏)的阴阳比例与少阳相火接近,只是演变趋势相反(湿可视为自君火起热势减少而成,相火可视为自寒水起热势增加而成),其中层复气为阳明燥金,地面阳气吸收与散热强弱不好判定,个人认为此情况下吸热应>散热,但不管为何种情况,下层虽名太阴,但不宜以湿气称之,故曰太阴从本,以上层之气为准。
上层燥气加临,其势清降,上层阳气量下降明显,地面将增加散热,故中层热势升高,形成太阴湿气之复气,此情况下地面仍有较多吸热,其热势下降较上层延后,虽明阳明,但热势不低。整体而言,上、中、下三层热多寒少,反而与中气太阴湿气特征相合,故曰阳明不从标本,从乎中。
上层风气加临,其势升阳,阳气虽增加,但本身热势不高,地面散热较多,在中层形成少阳相火状态,此时地面阳气损失虽多,但吸热亦不为少,上、中、下三层均相对偏热,与中层少阳相火状态最相合,故曰厥阴不从标本,从乎中。
由上述推演可知,地面标气始终被动,中气虽亦被动,却可能代表最终的合成效应,这就是三阴三阳有从标从本、从本、从中,但无单纯从标的原因。
以上是基于六气特性和胜复之理的理论推演,我们相信,古人得出从标从本从中的结论必然来于对自然现象的大量观察、记录、校验,方能实现“始于象,演于理,成于验”之认知闭环。
从《内经》文本看,太阳与寒、阳明与燥、少阳与火、太阴与湿、少阴与热、厥阴与风始终一一对应,三阴三阳无论是司天、在泉、相胜、相复,均表现为相应的六气类型所主。如《至真要大论》所言:“厥阴司天,其化以风;少阴司天,其化以热;太阴司天,其化以湿;少阳司天,其化以火;阳明司天,其化以燥;太阳司天,其化以寒;以所临脏位,命其病者也。”
若强以天气属性与相应地气阴阳属性相合与否来理解从本、从标、从中,基本属于臆测,未将原理托出,将遇到诸多疑点。
“太阳之上,寒气治之”,若以寒为阴,太阳为阳,认为太阳既可从寒又可从热,其时寒时热、忽寒忽热,表征上当如何与少阴的情况区分?
“太阴之上,湿气治之”,二者阴阳属性相合,其实从本又从标,却又为何只说从本?“阳明之上,燥气治之”,属性亦合,为何又只说从中?
阳明既然从中,应以太阴湿气为表征,又如何解释伤寒阳明病多见燥热证之表现?
还有一个关键疑点,标本中气之分,原表三阴三阳自身之气化特征,对应到伤寒六经病,为何仍遵循原本的气化特征而为病?
因标气、中气合十二经脉表里经名称,明代张景岳又提出脏腑主本气,表里经脉分主标气、中气之说,只以天人相应感召对应之,并无基于阴阳消长规律的推演,这一块缺失的逻辑拼图该如何补入?
清代张志聪谓:“三阴三阳谓之六气,天有此六气,人亦有此六气。无病则六气运行,上合于天。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,始则气(天之六气)与气(人体六经之气)相感,继则从气而入于经。”所谓“大而化之易,具体而微难”,二张之说皆未免流于粗略。
以上疑点,奉与诸君共思。
小结:标本中气之分,是六气加临后,引发地之复气,形成阴阳比例不同的三层结构。从本从标从中与否,取决于该三层结构的最终合成效应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实力股票配资平台,配资网站排名,天天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